香港延迟解封到什么时候?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像香港这样的疫情「被动清零」地区,出现本地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病例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因此也有许多人质疑香港此次疫情的源头是否正确。 就在2月3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家和医学院院长梁卓伟在记者会上称,根据目前的模型预测,新一波疫情可能至7月才能达到顶峰,确诊病例数将达到150万-200万例;若未来疫苗有效性能达90%以上,死亡病例数可达6600例,若疫苗效能仅为一半,则将有3400人死亡。 而如果完全按照现在的封锁措施,即在2月中旬之前禁止一切非必要的出入境,限制餐饮及零售等行业的营业时间至凌晨,并且严格居家要求——那么到夏天,香港有望实现清零目标。 但是这样做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 根据之前的动态数据,每100个患者平均感染的人数是10.8人,R0值(基本传染数)约为2.5。也就是说,每个患者再传染给其他人时,病毒会在人群中重复传播一次。 如果要使感染数字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人群中的感染率就必须降至1/1000左右,意味着需要接近100%的人口接种疫苗、避免无防护措施的社交接触以及及时检测、隔离病例。 这将会对香港的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设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时间的封闭必然会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
面对两难的选择,特首林郑月娥2月4日在政府宣布延期解封期间,表示不排除将强制乘客抵港后居家检疫的可能性。同时她也再次强调,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导致社会和经济大规模崩溃的封城举措。
虽然目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七成,但仍有不少市民未打加强针,因此有效的疫苗保护力仍然有待提升。另外,根据官方数据,只有33%的感染者感染了 Omicron 变种病毒株,其余67%的阳性个案为 Delta 变种病毒株,而两者都有较高的再传播能力。
在疫苗接种率提高之前,任何社会面上的解封措施都极有可能造成病毒在社区内大量传播。 香港虽然已经实施了严格的社交距离措施,但是由外地输入的病毒株已经证明能够逃逸现有的疫苗提供的部分保护,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阳性个案没有完成疫苗接种或注射加强针,说明现有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的功效明显不足。
香港在实施动态清零策略的同时,应该会考虑进一步加速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工作,并尽快研究出应对疫苗亚毒株的方法。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两年多,目前仍然未有完全受控迹象,各地政府不得不以严格的防疫措施控制疫情。不过,不少港人苦于香港的“清零”防疫政策及“封关”,一直未能外游或移居海外。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终于为香港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2月23日公布一系列支持香港与国际接轨的措施,其中,海外香港居民拟可“疫苗气泡”下回港,毋须再接受强制隔离等等,吸引人才回流香港。
事实上,特区政府已就有关措施进行商讨及筹划多时,早前亦一直与海外商会接触、听取意见。消息指,因应海外香港居民回流急增,有见及此,特区政府将扩大现有“豁免检疫安排”下的“回港易”计划适用范围至海外地区,放宽已完成接种疫苗的海外港人返回香港后的强制检疫要求。
海外香港居民拟可“疫苗气泡”回港
特区政府早前已落实“来港易”安排,让中国内地的非香港居民无需检疫便可来港,消息指,“回港易”涵盖范围扩至海外地方的相关安排最早可于第二季落实,特区政府正研究回港后的强制检疫要求,初步方向是为已打齐疫苗的香港居民提供优待,其后逐步进一步放宽检疫规定。“回港易”扩至海外的具体安排料在3月公布,如进展顺利,4月或便可成事。
消息人士透露,特区政府正考虑提供多项放宽检疫安排,包括缩短海外港人抵港后须强制检疫的酒店房间入住日数,由目前的21晚大减至10晚以下甚至7晚或以下,余下日子或会要求港人于住所进行医学观察,又或直接取消余下检疫日数要求等。若未打齐疫苗或未有疫苗接种记录的海外港人回港,则仍需完成21日酒店检疫。
事实上,香港特区政府自去年11月起已逐步扩阔“豁免检疫”安排,包括陆续加入其他类别人士,例如处理香港对外公务和处理驻港外国政府或组织的公务,以及非本地机组人员及船员;由海外地区回港的香港居民,如属赴海外升学、探亲、公干或处理产业者,亦可获得豁免强制检疫安排。不过,上述“豁免检疫”安排并无放宽回港后的强制检疫要求,回港的非香港居民及海外香港居民仍需在相关安排下,入住指定检疫酒店21日。
扩大“回港易”适用范围至海外地区
此外,早前特区政府已将适用于内地香港居民免酒店检疫回港的“回港易”扩展至澳门香港居民,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内地板块。消息指,政府拟将“回港易”扩大适用范围至海外地方。根据现行 “回港易”安排,由内地或澳门香港居民返回香港可豁免强制检疫,须符合的条件包括:必须是香港居民;回港前14日不曾到过香港、内地或澳门以外的地方,以及不在香港、内地或澳门的“指明高风险区域”;持有抵港前3日内进行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成功在网上系统(www.return2hk.gov.hk)预约“回港易”名额等。消息指,有关安排细节仍有待落实。鉴于近日由内地抵港人士输入个案有上升趋势,政府料对有关措施持审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