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移民美国原因?
1979年底,美国劳工部发布报告称:未来12个月,全国将新增56万个就业机会; 1980年初,美国商务部宣布:由于日本汽车大量涌入市场,美国汽车行业失业人数将达到60万; 当时美国失业人口约为400万人,也就是说,将有1/6的美国人面临失业风险…… 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的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于是,里根政府开始采取紧缩政策应对危机——提升利率、增加税收、降低政府开支。 当时美国国债已经高达2.3万亿美元,而政府的收入只有1.1万亿,支出却有近2万亿。 为了填补财政缺口,政府除了加征所得税和商品税外,还开征了“奢侈税”,对价值超过1万美元的物品征收20%的附加税。
这一措施直接打击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因为美国中产阶级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购置奢侈品。 “里根经济学”的副作用迅速显现出来。失业人群没有如期增加,反而不断减少;GDP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回升。 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增加,而是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如图)。 这就是里根政府所推行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在起作用。该理论认为,提高税率和福利开支会扼杀创新,降低生产和储蓄,应该取消这些管制,让市场力量恢复经济发展。 但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是片面的。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虽然获得了恢复,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贫富分化也在同步加剧。
到里根任期结束的时候,最富有的10%的家庭拥有国家总财富的一半以上,而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也从1979年的15%上升到1989年的17%。 社会矛盾的激化也让共和党内部开始对里根政府产生分歧。作为中低收入者代表的共和党人认为,里根政府没有充分照顾到他们的利益。
就在里根连任成功不久,一批共和党人联合民主党籍议员通过了增税议案,对富人增税的同时,也给企业增加了税收负担。 里根政府对此毫不留情地予以回击。1990年1月,国会重新集会,里根毫不犹豫地上诉至最高法院,以推翻前一年通过的增税法案。 大法官们以5比4的投票结果支持了里根的意见。
自此,美国贫富分化的趋势再也没有得到过抑制,并且不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