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研究生很水吗?
因为读研期间,导师就经常和我说,“你要发文章,至少得发三篇”、 “你这个实验结果很好,你要好好搞,我打算给你申请一个专利”之类的话。 所以在我研二的时候,一篇论文就出来了(虽然质量一般); 然后我又把两年的数据整理了一下,又写了一篇文章,在博士期间发了出来(虽然质量依旧一般)。
但是!重点来了!这两篇文章都已经被引用过多次了!! 这就导致我在本科和硕士期间的成绩单非常好看!什么保研直博的,只要我想,都可以有名额! 但是我最终选择了工作,因为当时我觉得自己还不具备独立做科研的能力,而且我也很喜欢现在从事的工作。 不过,如果我继续深造,我相信我的学术能力一定会比现在高很多……哎,如果人生能够重来的话~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感谢我的硕士阶段的经历的,因为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师,跟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另外,也因为热爱这个研究方向,所以才坚持到了现在吧~
一提起国外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人们就认为学识渊博、能力超群,仿佛毕业时就是个小专家和小教授。而在有些人眼中,如果在中国做个硕士或者博士,感觉比较一般化,“水货”研究生的说法也一度被反复提及。
从美国的情况看,博士生在入学前,一般都已经获得了学士学位,学校会认为他们已经对某一学科,或某一学派的基本知识、方法、理论及流派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他们也已经了解了科研活动的程序和规矩。在博士生的5年学习中,除了需要做14门左右的课程学习外,还必须通过2次甚至3次的资格考试。
通过了这些考试之后,才开始着手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通常,博士生的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兴趣指定相应的文献和资料,待博士生对此有一定了解之后,提出一个题目,一般这既是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也往往就是他的一个选题。
从研究生的培养流程和方式来看,中美之间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在数量上,即毕业年限方面差异并不大,美国大约是5年,中国是4至5年。尽管如此,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差异,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今后学者质量的高低。
中国研究生的论文基本功和知识的积累存在较大差距,其突出的问题是写作不过关,往往缺少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方法,逻辑混乱,资料不完整等状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国内的导师制度关系极大。
以美国的教育传统和模式为背景,导师的作用在于“导”,而并非“师”。导师不会用很多时间给博士生讲课,而是督促他们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参加相关的讨论、会议并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学生和导师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学术讨论和切磋。
中国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实际上还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导师往往扮演了“师”的角色,用很多时间给学生辅导和讲课,甚至有的导师将带研究生当作是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这使得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平等性,很难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完成培养人才的目的。